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三融合人才培养

作者:日期:2023-05-30阅读:

地大新闻网讯 我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价值引领,围绕“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强根固基,夯实思政工作平台与载体

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学校不断健全“同心同向”的大思政体系、“品学兼修”的大教学体系、“知行合一”的大实践体系、“勇攀高峰”的大体育体系和“润物无声”的大文化体系,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教育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

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历次全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学校、70周年校庆庆典、开学典礼等重大活动为契机,以宣讲报告、案例教学、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开展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建成南望山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上好“开学第一课”,上好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组织系列民族活动、深入推进学生党支部建设,组织学生党支部风采大赛,不断完善全程贯通、空间联通、队伍互通、内容打通、评价融通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

学校党委书记黄晓玫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学百年党史 展支部风采”主题党支部风采大赛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踔厉奋发,扎实推进“三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我校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行本科生大类培养、主辅修制,推进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坚持科教结合协同育人,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推进“本—硕—博”贯通式培养,面向学生设立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自主创新资助计划、高徒计划等项目,推进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构建“学校整体规划、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学院抓实主体、师生共创共赢”的创新创业工作格局,形成创新创业奖励机制,构建创新创业精品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2019年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落实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实施“五育并举”,将课程思政、美育、劳育、实践教学比重等新要求纳入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教育教学会议

学校持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努力推动全部专业改造升级,学校已有3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17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鼓励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8门。实施《“十四五”本科教材规划(2021-2025)》,发力教材建设。《结晶学及矿物学》等2本教材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重点建设以“美丽中国、宜居地球”为主题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地球科学大讲坛”品牌。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李四光学院、李四光计划等不断探索创新,稳步推动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路走稳走实。

严在地大,加强教与学的过程管理

全面实施《学校本科课程教学基本规范》《全面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办法》《本科课程修读管理办法》《本科课程考核纪律与学术规范》《本科课程考核违规处理办法》《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办法,高标准严要求,强化教学约束和学生管理,确保教学质量。修订实施《本科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全面实施课程全过程考核,改革考核方式,落实院校两级巡考,学生考风考纪明显好转,真正实现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

引进超星、雨课堂教学平台,建设智慧教室,创新课堂教学新模式,构建地大课程教学资源,为师生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提供支撑,师生可在任意教室开展在线教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学校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圆满完成各阶段教学任务,实现线上线下等质同效。

智慧教室直播录播平台

实施《卓越学风建设办法行动方案》《学生管理规定》《本科生学籍管理办法》等办法,加强学习激励、行为及纪律管理等具体要求,形成比学风、抓学风的良好工作格局。开展先进班集体评选和创建,先后涌现了217个先进班级。推进学园建设,逐步实现网格化管理。实施“发展型”资助模式。变结果奖励为过程支持,即改变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为基本目标的“救助型”“输血型”资助为引导学生实现长远发展的“功能型”“造血型”资助,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性。

开拓创新,持续深化实践育人特色

学校以“五个强化”为抓手,扎实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提升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牢固学校人才培养鲜明特色,让野外实践教学发挥对全部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政产学研用”的范式;进一步发挥了野外实践教学作为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及“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要平台的作用。近五年,学校不断开展实践教学的提档升级,加强实践教学的高端化与社会化、基地建设的现代化与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开放化与国际化,打造适应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

巴东科教基地启用为实践教学注入新动力

学校深入推进实验教学的内涵建设,推出“高徒计划”,为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构建和完善“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实施“卓越地质师计划”,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坚实地质理论基础,扎实野外实践技能,掌握现代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综合技术,具有较强组织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将社会调查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施“千名学子寻梦行”社会调查,围绕“地学强国梦”“西部建功梦”“新农村发展梦”“美丽中国梦”“成才立业梦”等主题,开展暑期大型社会调查。开展“学习之路”系列主题教育,在全校学生中深入开展教育实践,围绕“学思想、学教导、学榜样、学担当,踏寻足迹,立志成才”主题,通过校内活动“学”,及校外社会实践“学”,带领学生实地寻知、亲身体会、学思践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围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主要任务,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大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引擎”。近5年,我校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获得120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其中全国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2项,学生获奖率和获奖层次逐年递升。

师生在野外开展实践教学

精心谋划,更好统筹育人资源

学校从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着手,修订教师职务评聘细则,加大教育教学考核力度,让教师更多精力投放到教育教学中,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使之成为学生喜爱的“大先生”。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广泛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竞赛等活动,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致力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实施《本科教学卓越奖评选表彰管理办法(试行)》,奖励表彰潜心教学、教学效果好的教师。

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竞赛展风采

制定实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辅导员队伍建设办法(试行)》《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辅导员专项奖励项目实施细则》等文件,进一步完善队伍专业化建设。通过辅导员工作品牌建设、选树辅导员先进典型、教育部—湖北省—学校三级辅导员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组织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讲课比赛、辅导员论坛等活动,锻炼提升队伍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体系的探索”等多个项目被评为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和研究项目。


召开辅导员庆祝教师节大会

学校强化班主任等队伍建设。注重班主任培养培训,支持班主任申报工作精品项目,评比“优秀班主任”“十佳班主任”。实行导师制,引导教师参与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健全“四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以“心理学与自我成长”课程为主,多门线上与线下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群。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季系列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成长与发展”主题班会、心理讲座与培训等活动,建立两级复学评估制度,坚持落实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2022年获批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现场心理测试与咨询活动

以评促教,持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学校实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重新规划督导工作的范围和深度,转变督导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形成督导质量检查闭环机制,确保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规范性,加强督导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实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基层教学组织的运行和管理,引导学院在教学组织建设、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良性循环。近五年,“古生物地史学课程组”等多个基层教学组织获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荣誉称号。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以日常数据为基础,定性评价和定量测评相结合,过程测评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自评、民主测评和组织评定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公正测定和评价学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项目、改进基本素质与发展素质等构成、优化测评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学院的主导性,强化测评结果的应用。


毕业生在校园合影

(编辑 王俊芳  审稿 陈华文)